第一百八十六回 阅兵(二)_魂归明初
笔趣阁 > 魂归明初 > 第一百八十六回 阅兵(二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八十六回 阅兵(二)

  当天的新闻全部被王景弘与张欣的久别重逢霸屏,一时之间洛阳纸贵,一报难求,媒体从业人员充分显示出职业操守,发挥语不惊人不办报的精神,标题直逼后世的震惊体,内容更是惊悚,看得读者咂舌不己浮想联翩,茶楼食肆全是这个话题,你要是没有一些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,都不好意思出来跟人打招呼。

  “深情的一吻,吻得天地变色。”--本来就是晚上好不好。

  “紧紧相拥,天地动容。”--没风没浪的,动什么容。

  “超过音速,两人冲向对方。”—不是吧,以音速相撞,还不得粉身碎骨?

  “礼物之重,超过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。”--试问世间又有什么艺术品能够超过和氏璧?

  ……

  以上就是一些报纸媒体的标题,足够吸引读者,内容千奇百怪,基本上全部靠猜,靠臆想,总之,读者喜欢什么他们就写什么,都是一些无法证实的消息,当然,他们还是有点分寸,没有人敢写负面的内容。

  其中大明时报有一篇报道非常详细,从联合舰队出征开始,所见所闻,奇人异事,联合舰队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无所不包,看得读者高潮迭起兴奋不己,对王景弘的行为、心里分析更是透彻,将王景弘的思念之情剖析得淋漓尽致,并对王景弘两次送给张欣的礼物进行了猜测,言之有物,令人不得不信。同时还对张欣的心理历程进行了连续追踪,从弘欣蛋糕屋的成立到发展,从一个经营者到经济学教授,事无巨细,读来震撼人心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不是杜撰的,一定是报社一早预谋,在派出随军记者的同时,派出记者常驻弘欣蛋糕屋,目的就是今天的这一篇报道,此报道一出,其他新闻黯然失色,除了一些噱头成为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八卦话题外,其他都很快沉寂,没有掀起多少波澜。

  这些插曲对于心理素质强大的王景弘与张欣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,完全置身事外,成了一个吃瓜群众,该干嘛还干嘛一笑了之,用王景弘的话说:你要是在意这些报道,什么事都不要干了。

  作为阅兵总指挥,王景弘一回到兵营立即召集各级军官开会,宣布阅兵计划,王景弘心里清楚,联合舰队平时虽然有这方面的训练,但要达到后世那种震撼人心的阅兵水平,就算再刻苦,再多时间训练也不可能实现,因为,到了一定层次,文化上的不足制约了他们到达更高的高度,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,但要做到似模似样还是可以的。

  史书中,关于“阅兵”的最早记载,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会盟。

  涂山会盟中,尽管禹没有发一兵一卒,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,从而“化干戈为玉帛”。禹的行为,实际上就是“阅兵”的雏形。

  公元前11世纪,周武王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“观兵”,同时宣布伐纣,要替天行道。此后,武王亲率大军,东渡孟津,与商朝军队决战于牧野,重挫殷纣王主力部队,奠定了周朝立国的基础。

  可以看出,“观兵”作为一种检阅部队、震慑敌人的军事手段,已经开始被有意识地,有计划地使用。而所谓的“观兵”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“阅兵”。

  军事会议上,众多军官正襟危坐,王景弘一改过往随和的形象,表情冷峻,双目金光四射咄咄逼人:“弟兄们,这次阅兵是明帝国军队改革以后的第一次,也是检验军队改革成果的试金石,也许有人会说,检验军队改革成果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在战场上吗?不错,战场是检验军队战斗力的最直接方法,失败的后果就是死亡,问题是,现在的明帝国要找到一个对手都难,更不要说势均力敌的对手,而且战争不是国家达到战略目的的唯一手段,同时也不是最有效的手段,因此,阅兵是另外一个检验军队改革成果的有效方法,严明的纪律,绝对服从命令,行动一致是每一支军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,失去了这些,这支军队就是一支游兵散勇,就是一支草寇,不值一提。”

  王景弘:“今天召开这个会议,不是要进行讨论,也不是要制定阅兵计划,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,务必使各级官兵们高度重视,理解这次阅兵的真正意义,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检阅,都清楚了吗?!”

  众人齐声回答:“清楚,坚决完成任务。”

  散会后,各合成营是一片忙碌,以前列队训练都是以各自单位进行,战士们高低不一,以这样的队列参加阅兵肯定不行,只有将高低相同的战士们集中组成方队重新训练,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气势,才能显示出霸气。

  经过调整,各方队组合完毕马上投入训练,一个方队六十四人,刚好是八乘八的方阵,随着指挥官的口令,动作整齐划一,气势如虹,看起来似模似样令人耳目一新,当方队做出刺杀动作,齐声大喊一个“杀”字时,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杀气喷薄而出,把兵营周围的飞禽走兽吓得亡命而逃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62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62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